GW2RU
GW2RU

俄罗斯国歌的“前世今生”:从沙皇到普京,为何换来换去又兜回原点?

娜塔丽娅·诺索娃
你知道吗?俄罗斯的国歌换过好几次,而且背后每一次更替都和政治密切相关。更有意思的是,现行的俄罗斯国歌,其实就是苏联国歌的“复刻版”,只是换了歌词。这样的安排,一度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2000年,普京“复活”苏联旋律,国内分歧大

              2000年,普京上任后签署法案,确定新的俄罗斯国歌。可这个“新国歌”并不完全新——它沿用了苏联时期的旋律。正是那首由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夫谱写、1944年在斯大林批准下成为苏联国歌的曲子。虽然歌词是重新写的,但作者仍然是当年苏联国歌的原词作者之一——谢尔盖·米哈尔科夫。这一决定引起了一些人的强烈不满,比如著名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就公开表示:“我绝不会在这首歌响起时起立致敬。”反对者认为,这首歌带有太多苏联的记忆和象征。那为何俄罗斯要“旧瓶装新酒”?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从沙皇到革命,国歌随政权“翻篇”

              俄罗斯最早的官方国歌可以追溯到1816年,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启用了《俄罗斯的祈祷》作为国歌,旋律竟是改编自英国的《天佑吾王》。但继任者尼古拉一世是个坚定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者,他嫌这首“英式国歌”太腻味,干脆在1833年换了一首——《天佑沙皇》,歌词直接赞颂沙皇:“强大、至高、为了荣耀而统治!”然而,到了1917年,帝制崩塌,国歌也随之更换。当时的新政权选择了充满革命象征的《马赛曲》俄文版作为过渡国歌,歌词里甚至把沙皇称作“吸血鬼”!

        苏联时代:从《国际歌》到“红军赞歌”

              1922年苏联成立后,采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经典歌曲《国际歌》作为官方曲目。虽然不叫“国歌”,但在各种重大场合都是主旋律,歌词呼吁全世界的贫苦人民团结起来推翻资本主义。但到了1944年,斯大林却突然决定换掉《国际歌》,改用一首由亚历山德罗夫作曲、米哈尔科夫与埃尔-雷吉斯坦共同填词的新国歌。这背后当然不只是审美问题。当时正值二战,斯大林希望向西方盟友传递一个信号:苏联不再鼓吹“世界革命”,而是愿意与资本主义国家合作。于是,象征全球革命的《国际歌》就被“和平”又“爱国”的新国歌取代了。这首歌甚至还有战争元素,比如“在战斗中成长的红军,要扫清敌人”。不过到了1977年,为了“降温”,斯大林的名字从歌词中悄然删去,内容也变得更温和。

        “无歌词国歌”:俄罗斯尴尬的1990年代

              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国歌自然退役。俄罗斯临时采用了作曲家米哈伊尔·格林卡的《爱国歌》作为新国歌。这是一首没有歌词的曲子,好听是好听,就是没人知道该怎么唱。政府曾多次组织歌词征集大赛,结果始终没能定下一个“合适”的版本。与此同时,共产党人强烈要求恢复苏联国歌,因为他们认为苏联精神仍有价值。这就让国歌的尴尬持续了近十年——曲子大家听得耳熟能详,却无法开口合唱。

        普京拍板:旋律不变,歌词焕新,保留“苏联情怀”

              2000年,普京提出折中方案:恢复苏联时期的旋律,但换上颂扬“俄罗斯”的新歌词。这一提议最终在议会中获得通过,也成为今天我们听到的俄罗斯国歌版本。面对外界批评他“复兴苏联象征”,普京当时这样回应:“如果我们连苏联的符号都不能接受,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父母那一代人活得毫无意义?我不能接受这种观点。”

        俄罗斯国歌的历史,就像这片土地一样——变幻莫测、情绪激荡、却又极具标志性。从沙皇的荣耀到革命的火焰,从无歌词的冷静到苏联旋律的回归,这不仅仅是一段音乐史,更是一段国家认同与政治选择的缩影。

        你觉得国家应该保留历史记忆的“旋律遗产”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