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词介绍俄罗斯城市和地区11】托博尔斯克(ТОБОЛЬСК):西伯利亚王冠上的三重烙印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托波尔斯克克里姆林宫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如今,它只是额尔齐斯河畔一座人口不过十万的静谧小城。然而,时光回溯至十八世纪,托博尔斯克的头颅曾佩戴着无比辉煌的王冠——它是广袤无垠的西伯利亚总督区的首府,其疆域横跨欧亚,直抵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往昔帝国的雄风虽已沉淀,却在这座城市三个不朽的象征中,刻下了西伯利亚开拓史上最深刻的烙印。

       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ТОБОЛЬСКИЙ КРЕМЛЬ):冻土上的白石史诗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ТОБОЛЬСКИЙ КРЕМЛЬ)
Getty Images / Getty Images

        在辽阔的西伯利亚大地上,托博尔斯克克里姆林宫(Тобольский кремль)傲然矗立,它是这片冰原上唯一的石砌克里姆林宫!1683年,在被誉为“西伯利亚的达芬奇”——天才建筑师、历史学家、画家兼作家谢苗·雷梅佐夫(Семен Ремезов)的宏伟蓝图下,这座白色巨石的传奇破土动工。从设计到建造,凝聚了雷梅佐夫的多重才华。此后跨越百年,直至十八世纪末,这片圣地上的石砌殿堂才最终成型。它不仅是冷峻冻土上最壮丽的建筑奇观,更是沙皇权力西进、俄罗斯帝国将西伯利亚纳入版图的实体宣言与不朽丰碑,每一块白石都浸透着开拓者的雄心与帝国的荣光。

       骨雕艺术(РЕЗНАЯ КОСТЬ):流放者与冻原的灵魂对话

瓦列里·列维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Sputnik 展品“国际象棋”(达.斯.佩斯科夫,1936年,托博尔斯克,由猛犸象骨和木材制成,采用雕刻、车削和着色技术制成)
瓦列里·列维京/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Sputnik

        自十七世纪起,托博尔斯克便流淌着一门独特的艺术血脉——骨雕(Резная кость)。这门在象牙般坚硬的猛犸象牙与驯鹿骨上雕刻时光的精湛技艺,其发展史上镌刻着意想不到的名字:除了本地巧匠,被俘的瑞典士兵与流放至此的波兰起义者,以其异域的文化视角与精湛技艺,为托博尔斯克骨雕注入了多元而深沉的活力。刀锋游走间,北方的灵魂跃然骨上:萨满的鼓声、驯鹿的迁徙、古老的传说、坚韧的猎人、神秘的图腾与悠远的神话……托博尔斯克的骨雕大师们,以骨为纸,以刀为笔,将西伯利亚严酷而瑰丽的自然、深厚的民族传统与奇幻的精神世界,凝固成一件件玲珑剔透、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这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跨越民族与命运的灵魂对话,是寒冷大地深处绽放的温润之花。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МЕНДЕЛЕЕВ):元素周期律的故乡星辰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Sputnik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 - 1907)——圣彼得堡帝国大学教授,俄罗斯科学家和百科全书编纂者。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Sputnik

        1834年,一颗注定照亮科学苍穹的巨星——德米特里·门捷列夫(Дмитрий Менделеев),诞生于托博尔斯克。这位享誉世界的化学巨匠,以一张元素周期表揭示了物质世界深藏的秩序与和谐,彻底改变了人类认知的版图。故乡从未忘记这位伟大的儿子。门捷列夫是托博尔斯克当之无愧的荣誉市民。漫步城中,他的印记无处不在:门捷列夫街(Улица Менделеева)、门捷列夫大道(Проспект Менделеева)、门捷列夫火车站(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ая станция Менделеево),乃至培育未来栋梁的托博尔斯克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门捷列夫名字命名)(Тобольский педаг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имени Д.И. Менделеева)。他的名字,如同故乡额尔齐斯河上不灭的航灯,是托博尔斯克献给人类文明最璀璨的骄傲,是这座边陲小城在世界科学殿堂中永恒的坐标。

        托博尔斯克的灵魂密码,便在这三重烙印中铿锵回响:巍峨的白石克里姆林宫,是帝国雄心在西伯利亚冻土上最坚硬的落点,是沙皇权杖直抵太平洋的历史见证;玲珑剔透的骨雕艺术,则是流放者与土著灵魂在刀尖上碰撞出的永恒之花,承载着北方冻原的呼吸、神话与坚韧的生命力;而门捷列夫这个名字,则如元素周期表上最耀眼的星辰,将这座小城永恒地镌刻在人类理性的光辉殿堂。从西伯利亚的首府到宁静的河畔小城,托博尔斯克的伟大,正在于它将帝国的峥嵘、流放地的悲欢与科学殿堂的巅峰,不可思议地熔铸于一方水土。它向世界证明:即使远在天涯,也能诞生统治物质世界的律法;即使身陷囹圄,也能在骨头上雕刻出自由的灵魂;即使帝国斜阳,那白石城堡的轮廓,依然在额尔齐斯河的波光中,诉说着一个大陆的征服与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