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鞭刑到拘留——俄罗斯骂人的千年禁与罚

古代:从驱邪咒语到罪恶之言

早在斯拉夫异教部落时代,骂人话就有了仪式用途,比如驱逐家里的不洁之物。《往年纪事》("Повесть временных лет")里,基督教化之前的斯拉夫人被描写成“住在森林里,像野兽一样吃脏东西,还会当着父亲和儿媳的面说下流话”,用来凸显异教徒的野蛮。
基督教传入后,骂人被视为罪,常被解释成“被恶魔附身”。圣徒传记里不乏这样的情节——谁口出恶言、尤其亵渎耶稣,马上就会被魔鬼折磨。尽管如此,考古和文献里依旧能见到骂人话:十一世纪的桦树皮信札、各种文件里都有它们的身影。甚至连十七世纪的宗教领袖首席司祭阿瓦库姆(протопоп Аввакум)在自传里都毫不吝惜地使用粗口——结果他的自传被禁了整整两百年,直到十九世纪初才得以出版。
中世纪的鞭刑与禁令

在古代俄罗斯,许多诸侯也反感骂人。据说在伊万三世和瓦西里三世时期,公共场合说脏话会被打鞭子甚至用长鞭抽。伊凡雷帝(Иван Грозный)更是全国搞“反脏话宣传”。1648年,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伊洛维奇(Алексей Михайлович)颁布了首个禁脏法令,严厉声明“凡违背基督教律法之言者,必将蒙我大怒,受严惩”。当时,连唱些带颜色小曲的街头艺人也成了打击对象。
彼得大帝:自己骂人,还严惩士兵

虽然禁令不断,但收效甚微。到了彼得一世(Пётр I),粗口更是泛滥——连皇帝本人也不避讳。但他要求军队纪律森严,在1715年的《军规》("Воинский устав")里,专门几条规定了对骂人和亵渎者的惩罚:最重可用烧红的铁烙舌,甚至斩首!
如果只是“轻率之言”,第一次和第二次可能会被关禁闭、扣军饷,第三次?直接枪决。
十八世纪:印刷禁令与私下狂欢
十八世纪起,官方用“不经审查的词汇”称呼粗口,并严控出版物中出现。但私人通信、文人圈里依旧暗流涌动,连大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都写过不少带脏话的“欢乐诗”。
苏联时代:官方禁绝,民间暗流

苏维埃政权在扫盲的同时,也要“净化”语言。公共场合、出版物里严禁出现粗口话语,刑法虽没明写“骂人罪”,但“侮辱他人”“公开冒犯”“蔑视社会”都可能判到半年乃至一年监禁。不过,监狱和劳改营里,粗口话语依旧是硬通货。
越禁越有人想研究“民间语言”,于是它在地下文学、音乐、地下印刷中悄然流传。
当代:法律、罚款与网络战场

2014年起,俄罗斯全面禁止在文学、媒体、戏剧、电影、演唱会等公共场所使用不规范词汇,违规出版物必须加特别提示,违法者可罚款甚至拘留15天。2021年起,网络骂人、侮辱他人同样可被罚款。
然而,据专家统计,自禁令实施后,网络上的粗口话语不仅没减少,反而更多了。俄罗斯国立普希金俄语学院语言学家安德烈·谢尔巴科夫(Андрей Щербаков)说得直白:“国家当然应该规范公共交流,但不可能给每个公民配个‘语言警察’。更重要的是提升整体文化水平。”
换句话说,从鞭刑到拘留,俄罗斯骂人的历史走了上千年——但一个事实始终没变:粗口话语依旧活得比任何禁令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