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照片揭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苏联文学巨匠米哈伊尔·肖洛霍夫的一生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是苏联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不仅经历了伟大的卫国战争,还创作了数部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作品。最为人熟知的,是他那部描写顿河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时期生活的史诗巨著《静静的顿河》。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肖洛霍夫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称赞他“凭借其艺术力量和对顿河哥萨克史诗的完整呈现,在俄罗斯命运的转折时刻做出了贡献”。
尽管肖洛霍夫本人并非哥萨克人,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顿河畔的韦申斯卡娅村度过,深深浸润于哥萨克人的风俗与命运故事之中。后来,他甚至主动塑造“哥萨克作家”的形象,时常佩戴传统的毡帽和长靴,仿佛自己就是那片土地的一部分。
当肖洛霍夫萌生创作这部关于哥萨克人的长篇小说的念头时,他的热情之高令人担忧,亲人们一度担心他会陷入疯狂。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拼命编织主人公格里高利·梅列霍夫复杂曲折的命运。
年轻作家的努力没有白费,小说一经发表,肖洛霍夫一举成名。照片中,他正亲自在“红色勇士”工厂俱乐部向工人朗读自己的作品。
他的第二部重要作品是《被开垦的处女地》,聚焦于苏联集体化运动。
此书出版后,肖洛霍夫在作家圈中的地位迅速提升,与马克西姆·高尔基齐名,两人共同参与了1930年代初苏联作家联盟的创建。
肖洛霍夫多次拜见斯大林,敢于为被苏维埃政权压迫的农民和工人、以及在“大清洗”中被冤枉的人们辩护。
然而,他依旧是个平易近人的人,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顿河畔的故乡,闲暇时喜欢打猎。
还是个狂热的钓鱼爱好者。
不过,肖洛霍夫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爱好”——饮酒。他终生饮酒成瘾,连斯大林也无力改变他的习惯。
家庭生活中,他是一位模范丈夫,和妻子玛丽亚相伴一生。夫妻育有四个孩子,据他们回忆,父亲并不严厉。
肖洛霍夫还曾作为《真理报》和《红星报》的战争记者,亲历了整个伟大卫国战争。
他多次深入前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机着陆事故中受了重伤。战争结束时,他已晋升为上校军衔。
肖洛霍夫的两部战争题材作品——长篇小说《他们为祖国而战》和中篇小说《一个人的命运》,都成为文学经典,列入学校必读课目。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分别根据这两部作品拍摄了同样成功的电影,后来他还执导了《静静的顿河》的电影版本。
肖洛霍夫无疑是那个时代的人民明星,受到了成千上万读者的热爱与敬仰。
全国各地粉丝蜂拥而至,送上鲜花和信件,韦申斯卡娅的家门常有访客来访。
其中,英国作家查尔斯·珀西·斯诺甚至穿上哥萨克服饰,骑马体验生活。
肖洛霍夫的故居如今已成为博物馆,建筑风格更像是地中海的别墅,而非传统哥萨克小屋。
1965年,肖洛霍夫的60岁生日在莫斯科联盟之家柱厅隆重庆祝。
同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唯一一位没有被迫放弃奖项,且经苏联当局同意赴斯德哥尔摩领奖的苏联作家。
1984年,肖洛霍夫因癌症去世,享年78岁。他安葬在故乡,紧邻他的家园。这张照片便是他生命末期的珍贵影像。
肖洛霍夫的一生,是对祖国深沉爱恋与民族命运的真实写照。他用笔触记录了血与火的岁月,勾勒出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同时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脉动。作为敢于直面权力、关心底层民众的作家,他不仅是苏联文学的丰碑,更是那段历史不可磨灭的见证。肖洛霍夫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学不仅是艺术,更是承载历史与良知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