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高产之王”是谁?连托尔斯泰都比不过的文学机器
如果说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是俄罗斯文学的高峰,那么你可能会以为,他们也是写得最多的人。错!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有一位作家写作的速度和产量,足以让所有文学巨匠望尘莫及——他就是彼得·德米特里耶维奇·鲍博雷金(Пётр Дмитриевич Боборыкин)。他的同行、讽刺作家萨尔蒂科夫-谢德林甚至为他发明了一个专用动词——“纳博博雷金”,用来形容那种“写到停不下来”的文学爆发力;而一向温文尔雅的屠格涅夫则婉转称之为“急切的多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被遗忘的“文字机器”,看看他是如何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留下既庞大又独特的身影。
如今,几乎很少有人再提起鲍博雷金的名字,他被归为“二线文学家”。可在他生活的年代,不仅高产,而且人气与影响力兼备——更重要的是,他的知识面之广,堪称当时的“百科全书式人物”。
鲍博雷金1836年出生,早年就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他先在喀山帝国大学法学院就读,还在著名化学家布特列罗夫的指导下,在化学实验室工作;大学期间,他翻译了德国化学家莱曼的化学教材,并因此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后来,他又去了德尔普特大学(今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攻读医学课程,整整五年研习生理化学,并编写了相关教材。
他精通多种欧洲语言,足迹遍布整个欧洲,被公认为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最有文化修养的人之一。
仅27岁,他就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杂志《读书人文库》的主编兼出版人,还在其他重要刊物上频繁发表作品,涵盖小说、短篇、剧本以及关于西欧文学与俄罗斯文学的研究。
据研究者统计,鲍博雷金的全部创作如果结集,至少能装满70多卷,而且这些还不包括草稿与修订版本——都是定稿出版的作品!他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晚祭》《生意人》《中国城》,中篇《聪明起来了》,喜剧《浮渣》等。他还被认为是第一个将“知识分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这一词汇引入大众生活的人。
鲍博雷金的一生像一台从不熄火的引擎,源源不断地输出文字。他或许没有托尔斯泰那样的思想深度,也没有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样的灵魂拷问,但他用自己的方式,拓展了俄罗斯文学的疆域——以惊人的速度和数量,让文字变成了他与时代对话的工具。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在“生产内容”的时代,回望鲍博雷金的身影,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高产,本身也是一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