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怀疑到肯定:一部古俄史诗的“真身”之谜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也存在一个堪比“莎士比亚之谜”的悬案。
英语世界的学者争论了几个世纪:一个出身普通的手套匠之子、业余演员,真能写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仲夏夜之梦》这样的巨作吗?而在斯拉夫学领域,争议的焦点是12世纪的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它讲述了诺夫哥罗德-谢韦尔斯基公爵伊戈尔·斯维亚托斯拉维奇在1185年对波洛韦茨人的一次失败远征。
不同于莎士比亚作品的“作者之谜”,《伊戈尔远征记》的质疑集中在它本身的真伪。
1795年前后,收藏家阿列克谢·穆辛-普京在基里洛-别洛泽尔斯基修道院发现了这份手稿。但命运多舛——1812年莫斯科大火中,原稿与他的藏书一道付之一炬。留存下来的,只有两份重要的抄本:
- “凯瑟琳二世本”:由专业书吏为叶卡捷琳娜二世誊抄的精美版本,完成于18世纪末。
- “穆辛-普京本”:比“凯瑟琳本”稍早,用于1800年首次出版,保留了一些后者没有的异文和批注,透露出编辑加工的痕迹。
此外,俄罗斯史学大家尼古拉·卡拉姆津在其《俄罗斯国家史》中引用了《伊戈尔远征记》,证明他在首版前就见过原稿——这成为手稿确实存在的间接证据。
然而,质疑的声音几乎同时出现:
- “写得太美了”——语言之精致、意象之丰盈,让人怀疑12世纪的人能否写出这种文学高度。
- 语言之疑——部分词汇和语法形式与当时学者所认知的古俄语不符。
- 史实之疑——对远征细节、人物及地理的描述,被认为与史书记载有出入(虽后来很多都被证实)。
- 孤本之疑——仅存一个古代抄本,且在其他古俄文献中毫无提及。于是,有人怀疑它是18世纪爱国情绪高涨时的“伪古典”创作。
但随着考古与语言学的进展,怀疑一步步被击破。19世纪发现了另一部古俄文学作品《扎顿战记》。它写于14-15世纪,歌颂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击败蒙古军的胜利,其中大量直接引用了《伊戈尔远征记》的诗句与意象。这意味着,《伊戈尔远征记》在那个时代已存在且被熟知。20世纪出土并破译的桦树皮文书,证实了《伊戈尔远征记》中许多被质疑的词汇、语法和表达在12世纪确实存在。史料互证。诗中关于伊戈尔远征的细节、诸侯家谱、地理信息、风俗与信仰,都在其他12-13世纪的编年史和资料中找到了呼应。
由此,现代学界普遍认定——《伊戈尔远征记》确为12世纪的真迹,而非后世伪作。它不仅是古俄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俄罗斯文化史上的瑰宝,被誉为“俄罗斯的莎士比亚”。
一部史诗,曾被怀疑、被否定,却又在证据的积累中一次次重获新生。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追问真相的执念与学术探索的力量。今天,当我们重读《伊戈尔远征记》,看到的不只是古俄的战马与旌旗,更是跨越八百年的文学回响——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经典,终能穿越质疑与火焰,抵达历史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