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族少爷”到文化符号——德尼·冯维津与《少爷》两百年的讽刺

公共资源 德尼·冯维津像
公共资源
  想象一下,200多年前的俄罗斯剧院里,观众们捧腹大笑的同时,又在心底被戳得一阵阵发痛——因为台上的故事,正是生活中那些熟悉又令人无奈的荒诞。主角不是帝王将相,而是一个被母亲宠坏到骨子里的贵族少爷;剧情没有刀光剑影,却句句扎心。创作这部经典喜剧的人,正是18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剧作家——德尼·冯维津(Денис Иванович Фонвизин)。

  一位开创俄罗斯原创喜剧的剧作家

  1745年4月14日,冯维津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他是俄罗斯第一批创作原创喜剧的剧作家,让俄罗斯舞台第一次不再只是搬演欧洲剧本,而是演出有本土人物、本土语言和本土幽默的故事。

  他的代表作《少爷》(原名《Недоросль》,意为“未成年”或“没长成”)于1783年首演后,立刻风靡全俄——两百多年过去,这部喜剧依然是俄罗斯中学的必读必看内容,几乎没有一个俄罗斯人不知道剧中那句经典台词:“Не хочу учиться, хочу жениться!”(我不想学习,只想结婚!)。

  什么是18世纪的“少爷”

  在18世纪的俄罗斯,“недоросль”是一个带有讽刺意味的官方称呼,指那些贵族家庭的年轻男子,即便连最基础的教育都没有受过——哪怕是家教课也缺席。他们无法进入军队或公务部门服役,婚姻也成问题。

  冯维津笔下的“少爷”名叫米特罗凡,出身普罗斯塔科夫家。他愚笨、娇惯、懒惰,不愿学习,只是为了跟上“有教养”的潮流才敷衍去上课。他的母亲是家中的绝对掌权者,不仅完全压制丈夫的意志,还几乎用勺子喂大儿子,拼命想把他与一切生活麻烦隔绝开来。

  闹剧背后的讽刺

  在剧中,这位母亲精心为米特罗凡物色了一位既年轻又带着丰厚嫁妆的新娘。然而,聪慧的姑娘拒绝了这桩婚事。母亲一怒之下,居然策划绑架未来儿媳——这荒唐情节,让舞台下的观众又笑又气。

  叶卡捷琳娜二世在看过剧本后,直言这是一部影射贵族阶层与社会结构的讽刺喜剧,甚至下令禁止出版。可即便如此,《少爷》依旧在剧院一再上演,并在后世作家群体中赢得高度赞誉。

  从舞台到日常语言

  《少爷》不仅是舞台上的经典,还在语言中留下了痕迹。冯维津创造的“недоросль”一词,从此成为日常俄语中讽刺无知、愚昧、任性的年轻人的通用说法。就像今天我们说一个人是“妈宝男”或“巨婴”,俄罗斯人也会用这个词来调侃生活中那些“长不大的少爷们”。

  两百多年前,冯维津用一出喜剧揭开了贵族教育的空洞与家庭溺爱的危害。两百多年后,《少爷》依旧能让观众会心一笑——笑的同时,也在反思:无知与傲慢,不会因为时代的进步而自动消失。或许,这正是伟大文学作品的力量——它让人看见自己,也看见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