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中国人学俄语会取俄罗斯名字?背后藏着鲜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这一传统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那是新中国刚成立不久,中苏关系密切,苏联向中国派遣了大批专家支援教育建设,其中不少是俄语教师。当时,中国的而与教育几乎是从零起步,教学资源有限,而这些苏联老师普遍不懂中文,对中国学生的名字发音更是一头雾水。在课堂上,他们根本无法准确读出“王晓明”、“李建军”、“赵玉兰”这样的名字。于是,为了便于记忆和课堂管理,他们便要求学生们给自己取一个俄罗斯名字,用俄语授课时直接叫出来。
那时候的学生没有选择权,取名也没有太多讲究,大多是老师直接分配,比如长得文静一点的女学生就叫“玛丽亚(Мария)”,看起来活泼的男孩就叫“尤拉(Юра)”,有时候甚至根据发音随意对照,比如“王飞”被叫做“费佳(Федя)”,“张娜”被改成“娜佳(Надя)”。可以说,这一“强制取俄语名”的做法,完全是出于教学便利的无奈选择。
中俄翻译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教授刘文飞就曾谈到自己在大学时拒绝起俄语名字的经历。当时,老师觉得“文飞”这个名字发音像“Федя(费佳)”,于是便建议他用“费佳”作为俄语名。可刘文飞并不喜欢这个名字。在他读过的医学俄国文学翻译作品中,“费佳”这个名字常常出现在乡村青年或商店小职员身上,形象朴素、平凡,甚至有些“没出息”,他觉得这和自己对文学、对文化的理解不符,也不是他想在异文化中扮演的角色。尽管老师坚持,他还是坚持用自己的中文名上课。这种“名字之争”其实反映出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认同感——名字不只是代号,它也承载了我们希望呈现怎样的自己。
到了今天,是否给自己取一个俄语名字已经完全是个人选择。在一些俄语专业、俄语培训班中,取俄语名仍然很常见,甚至变成了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开学第一节课就会互相介绍“我是列娜”“你是伊戈尔”。但也有不少人更喜欢保留自己的中文名,哪怕在俄罗斯生活和工作,也不愿意放弃本名。他们认为,真正的文化交流是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的,而不是用“更方便记住”的方式去压缩自我认同。
总的来说,中国人学俄语时起俄语名字的传统,最初是一种特殊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但在时代变迁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如今他既是一种文化融入的方式,也是一种语言学习的乐趣,更是一段跨文化交流的见证。无论你是否为自己取了俄语名,这段历史都提醒我们:名字,不只是称呼,更是文化与个体的共同选择。
如果你也在学俄语,你的俄语名字是什么?你是怎么选的?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