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2RU
GW2RU

托尔斯泰的13个孩子:天才光环下的幸与殇

托尔斯泰和他的孩子们。图为从左到右:米哈伊尔、列夫·托尔斯泰、小列夫、安德烈、塔季亚娜、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玛丽亚。站在前面的是伊万和亚历桑德拉。(照片拍摄于1832年)
列夫·托尔斯泰国立博物馆
  想象一下:油灯摇曳的书房里,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正伏案创作《战争与和平》,墨迹未干的手稿旁,他的妻子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挺着孕肚,一丝不苟地誊抄着。这是托尔斯泰家族最幸福的时光剪影之一,却也是13次生育轮回的开端。光环之下,这位文豪的子女们背负着沉重的姓氏,命运如同俄罗斯广袤土地上的伏尔加河,奔流跌宕,各自蜿蜒向未知的远方……

  关于托尔斯泰是“家庭暴君”、甚至在医生不建议的情况下仍要求妻子继续生育的流言,曾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婚姻忠诚、家庭和基督教信仰,对他而言是生命中至高的价值。因此,妻子顺从地遵循了他的“诫命”,为这位作家生下了13个孩子!

托尔斯泰与妻子和孩子(照片拍摄于1887年)
公共资源

  他们中的许多人,字面意义上地“侍奉”着伟大父亲的思想:处理他的事务,担任他的秘书和助手;在他去世后,则负责管理博物馆并四处讲学。革命之后,几乎所有孩子都离开了俄罗斯。如今,托尔斯泰在世界各地拥有超过350位直系后代。

  他的“多产”不仅体现在写作上。他共有13个孩子,尽管其中5个在婴儿期或幼年便夭折了。其余的子女则协助着伟大的父亲,充当他的助手和秘书。这个显赫的姓氏如何影响了他们的人生?

  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比丈夫年轻13岁,她几乎将整个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既是助手,又是私人秘书,亲自操持所有家务,还生下了13个孩子。

  关于托尔斯泰是“家庭暴君”、甚至在医生不建议的情况下仍要求妻子继续生育的流言,曾一度甚嚣尘上。然而,婚姻忠诚、家庭和基督教信仰,对他而言是生命中至高的价值。因此,妻子顺从地遵循了他的“诫命”。

  那么,这位伟大作家的孩子们都成了什么样的人?

  1、谢尔盖 (1863-1947)

谢尔盖·利沃维奇·托尔斯泰
公共资源

  当长子还是个孩子时,列夫·托尔斯泰本人就曾这样写道:“谢廖沙很聪明,有数学头脑,对艺术也很敏感。”

  谢尔盖兴趣广泛。他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是科学的狂热爱好者(这使他与父亲产生了分歧)。同时,他也是一位音乐家、作曲家(以笔名С. Бродинский创作音乐),甚至担任过莫斯科音乐学院的教授。此外,他还是位民族学家,曾参与民间传说考察队,研究欧洲和印度音乐。

托尔斯泰一家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照片拍摄于1884年)
莫斯科多媒体艺术博物馆/莫斯科照片博物馆

  托尔斯泰研究专家帕维尔·巴辛斯基这样描述谢尔盖·利沃维奇:“尽管观点与父亲不尽相同,但他始终同情父亲,并亲自陪同杜霍波尔派教徒前往加拿大。他父亲曾积极参与该派的移民事务,为此捐出了《复活》的稿酬。在父亲‘出走’期间,谢尔盖·利沃维奇是唯一一个完全支持他的兄弟。父亲去世后,他竭尽所能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作为博物馆保存下来。”

  此外,谢尔盖是托尔斯泰子女中唯一一个在1917年革命后仍留在俄罗斯生活的。他有过两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在蜜月旅行后不久就突然离开了他。儿子——也叫谢尔盖——由外祖父家抚养,一生都生活在俄罗斯,是一名英语教师。

  2、塔季扬娜 (1864—1950)

作家的女儿塔季扬娜·利沃夫娜·托尔斯泰娅肖像(伊利亚·列宾作,1893)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庄园博物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这样描述长女:“大家都说她长得像索尼娅(索菲亚的昵称),我相信这是真的。”她的童年恰逢家庭最幸福的时期——托尔斯泰正在创作《战争与和平》,妻子则协助他,誊写手稿、进行修改。那时他们几乎从不争吵。

  塔季扬娜有艺术天赋,她毕业于莫斯科绘画、雕塑和建筑学院,并得到了家庭友人以及著名画家尼古拉·格和伊利亚·列宾的支持和建议。但她在绘画领域并未取得什么重大成就。

列夫·托尔斯泰与女儿塔季扬娜(照片于1902年由索菲娅·安德烈耶夫娜拍摄)
列夫·托尔斯泰国立博物馆

  她的个人生活也不太顺利。作为父亲思想的忠实追随者,她的心似乎只忠于父亲一人。年轻时,她拒绝了众多求婚者。传记作家们认为,父亲的光芒掩盖了所有其他男人在她心中的位置。塔季扬娜第一次结婚时已经35岁,嫁给了49岁的鳏夫地主米哈伊尔·苏霍京。在经历了五次死产后,她于1905年生下了唯一的女儿。

  父亲去世后,接着是丈夫去世,塔季扬娜成为了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博物馆的守护者,后来担任莫斯科托尔斯泰博物馆馆长。1925年,她带着女儿移民,生活在巴黎和罗马。

  3、伊利亚 (1866—1933)

1916 年的伊利亚·托尔斯泰
美国国会图书馆(Library of Congress)

  托尔斯泰曾这样描述年幼的伊利亚:“骨架宽大,白皮肤,红润,容光焕发。学习很差。总在想些不该他想的事。<…>性子急且暴躁,动不动就打架;但也很温柔,非常敏感。”

  次子的生活颇为动荡。他甚至没能从中学毕业——狩猎和女人更吸引他。伊利亚是儿子中第一个结婚的,他定居在属于母亲的一处庄园,打算当个地主。但庄园并不赚钱,而此时伊利亚已经有了7个孩子——他不得不向母亲要钱(而母亲拒绝了)。

  1916年,伊利亚前往美国宣讲关于父亲的讲座——并留在了那里,将在俄罗斯的家庭抛之脑后。他的余生都在“消费”他那显赫的姓氏:评论俄国革命,举办关于父亲生平和创作的讲座,撰写文章。后来在好莱坞工作,担任《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电影改编的顾问。甚至在其中一部电影中扮演了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 (小列夫) (1869—1945)

约1900年的列夫·托尔斯泰(小)
公共资源

  小列夫一生都渴望走出著名父亲的阴影。他尝试成为雕塑家(甚至在巴黎师从奥古斯特·罗丹)、社会活动家、作家。或许,如果小列夫·托尔斯泰生来不叫这个名字,他本可以建立辉煌的事业,但他终究只是“第二个列夫”。

  在他的文学尝试中,他甚至试图与父亲论战——特别是发表了《肖邦前奏曲》作为对父亲《克莱采奏鸣曲》的回应。评论家们猛烈抨击了这部作品,小列夫·利沃维奇还因此得了个侮辱性的绰号“虎崽虎子维奇”(Тигр Тигрович)。在《狮子阴影下的狮子》一书中,帕维尔·巴辛斯基写道:“任何一种文化都无法同时承受两个列夫·托尔斯泰……”

  母亲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理解儿子命运的悲剧性,她写道:“我儿子列夫身上一个显著的特质与他父亲相同。那就是永恒的探索,永恒的不满足感。<...>在这条道路上很难找到满足,因为任何完美都是不可企及的,而永恒的追求和奋斗最终会使人疲惫不堪。”

三个列夫:托尔斯泰与儿子和孙子(照片拍摄于1899年,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公共资源

  小列夫第一次婚姻育有9个孩子,其中一个他也取名列夫,但男孩在2岁时夭折。

  早在1909年,他就离开了怀孕的妻子。革命后,妻子带着孩子们移民欧洲,小列夫后来也搬到了那里。他再婚并生下一个儿子,但婚姻很快破裂。晚年,小列夫时而寄居在成年儿子家中,时而住在姐姐塔季扬娜那里。

  5、玛丽亚 (玛莎) (1871—1906)

玛丽亚·托尔斯塔娅(照片于1895年由帕·彼留科夫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拍摄)
公共资源

  托尔斯泰曾像预言般描述次女:“非常聪明,但不漂亮。这将是一个谜。她会受苦,会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

  在给一岁的小列夫哺乳期间,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再次感到自己怀孕了。玛莎(玛丽亚的昵称)的分娩过程异常艰难,索菲亚差点死去。医生建议她不要再生育,但身为虔诚的家庭主义者和基督徒的托尔斯泰坚决反对。这引发了夫妻间的严重冲突,几乎导致离婚。

  玛莎是唯一一个在成年后,托尔斯泰仍能对其流露温情的孩子。她富有同情心,“侍奉”着父亲和他的事业,甚至帮助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民。像父亲一样,她为农民割草,教他们的孩子识字。她本人极其聪慧,通晓多门语言。

  但她的个人生活,如同姐姐塔季扬娜一样,并不如意。托尔斯泰亲自拒绝了三位玛莎倾心的求婚者,认为他们配不上女儿。26岁时,她最终还是嫁给了远房亲戚——一位一贫如洗的公爵尼古拉·奥博连斯基。如同宿命般,玛莎也和塔季扬娜一样,生下了几个死胎。

  1906年,35岁的她因突发肺炎,几乎是在父亲的怀抱中去世了……对托尔斯泰而言,这次失去是个巨大的打击。

  6、彼得 (1872—1873)

  7、尼古拉 (1874—1875)

  8、瓦尔瓦拉 (1875—1875)

  接下来的三个孩子都在幼年夭折。彼得仅活了一年半,死于喉炎;尼古拉未满周岁便夭折;而瓦尔瓦拉则在出生两小时后便夭亡。

  9、安德烈 (1877—1916)

托尔斯泰与女婿米哈伊尔·苏霍京下棋(照片中儿子安德烈为右一,儿子米哈伊尔为右二,照片拍摄于1908年)
公共资源

  尽管接连失去三个孩子,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仍在继续生育。安德烈及之后所有的孩子在家中都被视为“年幼的一拨”。托尔斯泰这样评价安德烈:“奇怪的是,我为什么爱他。如果说是因为他真诚、诚实——那不对。他常常不诚实……但和他在一起,我感到轻松、舒适。”

  安德烈是个赌徒,挥霍着自己的生命。或许,托尔斯泰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因此才如此喜爱他。托尔斯泰欣赏安德烈的“真实,不想装成别人”。

托尔斯泰给他的孙辈索菲亚和伊利亚(安德烈的孩子)讲故事(照片拍摄于1909年)
公共资源

  他第一次婚姻有两个孩子(儿子伊利亚在革命后移民,曾是美国陆军军官)。

  他参加过日俄战争,后来成为图拉省长的特派官员(并拐走了省长的妻子,与她生下一个女儿玛丽亚)。1916年,安德烈在彼得格勒因血液感染去世。

  10、米哈伊尔 (1879-1944)

托尔斯泰的儿子们:谢尔盖、伊利亚、列夫、安德烈和米哈伊尔
公共资源

  米哈伊尔极具音乐天赋:会弹钢琴、小提琴和巴拉莱卡琴(俄罗斯三弦琴)。他本打算成为作曲家,但最终选择了军旅生涯——成为一名骑兵,参加了一战并奇迹般生还。后来又在内战中加入保皇派一方作战。他结过婚,有八个孩子。

  1920年,他乘船从俄国南部前往土耳其。在欧洲生活期间,他实现了音乐抱负,成为法国海滨度假胜地比亚里茨一支俄罗斯音乐团体的负责人。晚年居住在摩洛哥,甚至尝试涉足文学领域,留下(和许多兄弟姐妹一样)回忆录和自传体中篇小说。他在那里去世,但在2007年,后代们实现了他最后的愿望,将骨灰迁葬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11、阿列克谢 (1881—1886)

  四岁时夭折。

  12、亚历山德拉 (萨莎) (1884-1979)

列夫·托尔斯泰与女儿亚历山德拉(照片拍摄于1908年)
列夫·托尔斯泰国立博物馆

  当索菲亚怀上第12个孩子时,托尔斯泰与妻子的关系已每况愈下。家庭的争吵和丑闻甚至成了公众谈资(许多作家的崇拜者指责索菲亚歇斯底里)。托尔斯泰开始了精神上的转变,更加沉浸于宗教。此外,他想要放弃所有财产、放弃作品版权、解放农奴——这些天才丈夫的“怪念头”令索菲亚十分恼火。

  当发现自己怀上第12个孩子时,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惊恐万分(据一些说法,她甚至试图堕胎)。可以说,这个女儿并非最受宠爱的孩子。此外,在父母冲突中,亚历山德拉(萨莎)始终站在父亲一边。

  她的名字取自托尔斯泰的堂姑亚历山德拉·安德烈耶夫娜·托尔斯塔娅。这位姑妈是宫廷女官、皇后的侍从女官,与亚历山大三世交往密切。多年来,她与列夫保持着坦诚的书信往来。

1908年,列夫·托尔斯泰与女儿亚历山德拉在克里米亚(照片由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拍摄)
https://russiainphoto.ru/

  和姐姐们一样,亚历山德拉成为了托尔斯泰的助手和秘书——也是最亲密的朋友和知己。只有她一人知晓父亲晚年打算离开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计划

  一战期间,亚历山德拉在前线担任护士。她是革命的反对者,1920年因发表反布尔什维克言论被捕。托尔斯泰的女儿在集中营里度过了三年——经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农民请愿,她被提前释放。

  此后,她成为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博物馆的守护者,致力于保护父亲的遗产和开展启蒙活动,但始终处于安全部门的严密监视之下。1929年,在赴日本讲学期间,她决定离开苏联。后来她定居美国,并放弃了苏联国籍。她举办关于托尔斯泰的讲座,并创立了托尔斯泰基金会,帮助俄罗斯难民。

  在苏联,她的名字是被禁止的,因为不仅反对苏维埃政权,还曾公开为弗拉索夫将军辩护,称其为英雄(而在苏联官方叙事中,他是纳粹合作者、头号叛徒)。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她的形象被从所有照片中移除,甚至名字也绝口不提。亚历山德拉撰写了大量关于父亲的回忆录和笔记。她的个人生活并不美满——她从未结婚,也没有孩子。

  13、伊万 (万尼亚) (1888—1895)

伊万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博物馆

  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在44岁时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小万尼亚(伊万的昵称)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为家庭带来了无尽的爱,是个阳光般美好的男孩。

  有一次,他问起母亲关于已故哥哥阿列克谢的事,并好奇地询问:是不是真的,七岁前死去的孩子会变成天使?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回答说,人们是这么说的。于是万尼亚说:“妈妈,那我也最好在七岁前死掉。我的生日快到了,那样我也能变成天使了。”他没能活到七岁,因猩红热夭折。

  女儿玛丽亚写道,失去万尼亚对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而言是可怕的悲痛,托尔斯泰本人也痛苦万分。

  当然,也不能忘了季莫费·巴济金 (1860-?)!

  “他是个非常聪明的庄稼汉,说话利索,带点俏皮话,长得很像托尔斯泰的儿子们。他在村里住得少,给托尔斯泰的儿子们当过车夫……”——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农民们回忆道。

  季莫费·巴济金(或阿尼卡诺夫)被认为是托尔斯泰与农妇阿克西尼娅·巴济金娜的私生子。他出生于托尔斯泰与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结婚前两年。后来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当车夫。

  托尔斯泰的女婿、塔季扬娜的丈夫米哈伊尔·苏霍京写道:“(他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私生子,与他惊人地相似,只是更高大英俊些。季莫费是个出色的车夫,轮流在他三个合法的兄弟(指托尔斯泰的婚生子)家里住过,但因嗜酒成性,在哪儿都待不长。”他还提到托尔斯泰对此并不感到尴尬,似乎对这段过往显得漠然。

  索菲亚·安德烈耶夫娜也装作若无其事,但显然知道季莫费的存在。她在日记中曾记录了一个梦:阿克西尼娅带着孩子来找她,而她将孩子撕成了碎片……婚前,托尔斯泰曾让年轻的未婚妻阅读自己的日记,坦白了自己所有单身时的风流韵事。

  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以如椽巨笔剖析人类灵魂的文坛巨擘,其自身庞大的家族史同样如同一部跌宕起伏的史诗。13个子女,13条迥异的人生轨迹——有的在艺术与学术中寻求自我价值,有的终生在父亲的光环与阴影间挣扎;有的为守护遗产燃尽心力,有的则远走他乡,在异国的土地上续写“托尔斯泰”的传奇;更有幼小生命的早逝,在父母心头刻下永恒的伤痕。他们或继承衣钵,或激烈反叛,或默默承受着这个伟大姓氏带来的荣光与重负。三百五十多位后裔散落全球的事实,仿佛是这个家族命运长河的延续与隐喻:天才的光芒或许足以照亮人类思想的星空,但其投射在至亲骨肉身上的,却往往是更为复杂、深邃、甚至带着宿命般悲怆的明暗交织。托尔斯泰家族的百年沉浮,不仅是一个文学王朝的兴衰录,更是一面映照时代巨变、人性挣扎与家族纽带韧性的棱镜,提醒着我们,在“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背后,总有着更为浩瀚、也更贴近尘土的悲欢离合在无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