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W2RU
GW2RU

为什么中国女人喜欢戴俄罗斯头巾?中国家庭里的东正教圣像和俄式瓷器缘何流行?一只中国猫为何取名“米沙”?——探秘俄罗斯文化如何影响中国生活

尤里·斯米蒂尤克/塔斯社 / TASS
  在中国的某个温暖午后,一只名叫“米沙”的猫懒洋洋地卧在窗台上,身旁是主人收藏的俄罗斯套娃和一套精致的俄式瓷器。墙上挂着几幅东正教的圣像,仿佛讲述着一个跨越千里的文化故事。这里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更是中俄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你是否好奇,为什么这些看似遥远的俄罗斯元素,会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如此亲切自然?

  我是刘文飞,翻译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教授。我家有一只猫,名叫“米沙”。我的妻子也是俄语专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我们的朋友圈里,几乎每个懂俄语的人都认识米沙,时不时都会关心它的近况。

  在每个俄语学者的家中,几乎必备一个俄罗斯套娃,有些家庭甚至挂着东正教的圣像。无论走进哪户懂俄语的中国人家,你总能看到俄罗斯瓷器摆设,女人们喜欢佩戴俄罗斯传统头巾,这种头巾一戴上,街头就能一眼辨认出“俄罗斯味”。

  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于国外的“异国风情”几乎只认苏联那一套。那时还不知道西方生活是怎样的,人们一谈起出国,目的地大多数是苏联。

阿列克谢·德鲁日宁/俄罗斯联邦总统新闻办公室/塔斯社 / TASS

  虽然我们的文化历史悠久,但它也曾有过模仿阶段——比如从印度吸收了佛教文化,那是通过宗教的影响传入的。而中俄文化的交流、苏联文化的传播,是通过社会主义政治路径来的。这一切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文化的新篇章。当然,那其中不仅有俄罗斯的影响,还有法国和德国文化的融入。如今,中国学者还在探讨这场运动的深层原因,我们发现它依托了三大文化资源:德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国的启蒙思想,以及俄罗斯的文学。

  说到俄罗斯文学,我最喜欢的是契诃夫。我虽没亲自翻译他的作品,但中国有很好的译者,我还为他的译本写了长长的序言。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题为《善良的契诃夫》的文章,讲述他的世界观,以及他如何捐资建医院、图书馆。契诃夫不像许多俄罗斯人那样极端,他总是居中游走,用讽刺来描绘世界。

尤里·斯米蒂尤克/塔斯社 / TASS

  在中国,最受欢迎的俄罗斯作家包括普希金、契诃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现今陀思妥耶夫斯基尤为受青睐。

  谈到艺术,我翻译了音乐剧《安娜·卡列尼娜》的剧本。它在中国非常火爆,音乐剧是当代年轻人最喜欢的艺术形式之一。《安娜·卡列尼娜》在中国有两支剧团同时上演:俄罗斯剧团用俄语演唱,我的中文译文则投影在幕布上;中国剧团则用中文唱,这让更多观众能深入感受这部经典。

Ti Gong/上海大剧院

  回忆大学时光,我曾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不过是家庭悲剧,但托尔斯泰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的社会不公。而我身边许多女性同事并不喜欢这部小说,至于托尔斯泰的另一部小说《复活》,几乎所有俄罗斯文学研究者都避而不谈(笑)。随着女权主义的传播,托尔斯泰受到了不少批评。但在中国,女权影响力有限,观众更多关注的是故事的美感和女主人公的形象。

米哈伊尔·梅策尔/塔斯社

  从戴着俄式头巾的中国女性,到墙上静静守望的东正教圣像,再到“米沙”这只在阳光中懒散的猫,这一切都诉说着两种文化如何在时光中交织、融合。俄罗斯文化如一条悠长的河流,悄悄滋润着中华大地,激荡出无数生动的故事与情感。文化的魅力,正是在于它跨越国界,进入每个人的生活细节,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桥梁。